这项大奖被誉为全球“汽车电子奥斯卡奖”,航盛是第一家获此荣誉的中国汽车电子企业(包括在华合资企业)。
“这项技术创新奖评选条件非常苛刻。此前只有日本本土企业和欧美等少数著名企业摘取过该奖。”杨洪说,航盛获得了日产汽车技术创新奖,开始很多人不敢相信,国外同行更是瞪大了眼睛。获奖的背后,凝聚着航盛人对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早在2000年,航盛就制定了“科技兴司,企业升级”的发展战略,目标就是掌握汽车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此后8年来,航盛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经费,每年投入额度占到年销售收入的4%~5%,而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只占年销售收入的1.4%,航盛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航盛拥有“三位一体”的技术开发模式,包括企业自主创新、国际合作和厂校结合。杨洪说:“自主创新不是固步自封,核心技术的掌握可以采取引进、吸收、创新的形式。航盛乐于与国际高端企业合作,学习国外的技术,使之本土化,并开发出新产品,这是航盛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此外,航盛也很关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都相应有一些技术合作。”航盛不仅拥有“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汽车电子研发中心”、“深圳市企业技术中心”,而且拥有全国汽车电子行业唯一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先后通过日产、三菱、德国大众、福特等国际车厂的多项技术认证,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国际同行领先水平。
领先一步的技术优势,使得新产品成为航盛层不出穷的利润增长点。杨洪说:“航盛80%的毛利润来自20%的新品,产品创新对于航盛非常重要。”在汽车音响市场上,航盛产品的占有率达到25%,市场覆盖面达到90%。5年前,很多汽车电子产品的厂商都没有接触过车载导航,可是航盛就已经开始投入研发并向哈飞、日产等整车厂批量供货,如今企业正在为东南、福特、日产等厂家的车型进行同步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成为航盛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敢于亮剑:
屡屡战胜国际巨头
“物竟天则,适者生存。在危机面前,要生存,要发展,唯一的出路没有别的,就是敢于亮剑,靠实力说话。”杨洪说起航盛与国际巨头过招的经历如数家珍——有一家打遍全世界、具有极高知名度的日本电子巨头,与航盛三次较量,三次成为手下败将。
第一次是2001年东风蓝鸟汽车的车载CD。那家日本企业是蓝鸟在日本的“原配”供应商,他们本来以为在中国也十拿九稳,没想到东风蓝鸟选择了航盛。第二年,东风蓝鸟推出新车型,那家日本电子巨头再次投标,不想又败在航盛手下。2004年,一家跨国整车公司的车载音响面向全球招标,那家日本公司和航盛又一次狭路相逢,结果航盛又赢了,得到了一份5年提供200多万套汽车电子产品的大订单,那家日本企业又败在航盛手下。
航盛能够打败国际巨头,靠的是真功夫。福特马自达公司的负责人到航盛考察后说:“航盛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较好的厂家之一,是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NO.1。”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对其所有供应商考核之后,给了航盛98.8分的较高分,表示愿意给予航盛更多的订单。
标致雪铁龙公司的负责设备和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的总监说:“没想到中国还有像航盛这样优秀的汽车电子企业。原来,我低估了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现在,我要重新评估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实力,希望航盛能多出产品、多为我们引荐一些零部件企业。航盛这样的企业是我们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的称赞当然令人高兴。然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除了敢于亮剑,更要经得住竞争对手的诱惑。在航盛的发展过程中,经受的诱惑并不比“亮剑”次数少。法雷奥、博世、西门子等等汽车电子巨头,看到航盛的实力,纷纷找上门,提出以优惠的条件与航盛合作。有一家国际巨头的合作计划非常优厚,杨洪和他的经营团队不费吹灰之力可分到几辈子也用不完的巨款。
“然而,我们研究了他们的方案后拒绝了。他们是一步步吃掉航盛:第一阶段股权比至少50∶50,发展到一定程度为60∶40,5~10年内把航盛100%兼并过去。”杨洪说,“我们渴望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化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是一个方向。我们希望在某一领域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但全面合作、在股权上被外方控制、交出我们的自主权不可能。”
胸有春风应万变。杨洪告诉记者,全球经济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汽车电子行业重新洗牌的形势下,航盛利用国际同行大幅裁员的有利时机,在全球各地广揽人才,充分依靠国家和省市对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支持的政策优势,高举创新大旗,向世界级汽车电子航母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